實驗教育專題(二) — 翻轉教育的初衷,你說「教育」是什麼?(上)

2014 年「教育實驗三法」通過,顯然將台灣的體制外教育向前推了一步,然而除了政府推波助瀾,民間更有許多堅強而穩定的力量推動著教育發展,其中最為效果顯著之「學校」相信關心教育的人都不陌生,就是全亞州最大的另類教育展 –「雜學校」,此篇文章會以其為例,敘述興辦創新教育之原因、初衷,告訴你「教育」是什麼?

雜學校?砸學校?
雜學校其實並非一所學校,在google搜尋並導航你也只會在巷弄看到一間工作室,他的創辦人便是雜學校的執行長兼策展人–蘇仰志,「不太乖」的他沒有選擇父母期望的師範大學,而是選擇藝術,走上策展這條路,並在2014年舉辦了策辦全臺第一個另類教育博覽會 –「不太乖教育展」,主視覺為身穿粉色大袍的孔子,「一個集結來自台灣各地多元教育與創意觀點的溝通平台,一個從台灣出發的社會創新運動!」是對這場展覽的敘述,而在這場活動獲得廣大迴響後,便改名「雜學校」由單次展覽搖身一變為創新教育品牌。

圖片來源:雜學校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eexpos/photos/a.996640473698341/1011147555580966/

藝術給的一堂課
雜學校的初衷便是欲掀起一場教育的革命,這來自蘇仰志對體制內教育的不看好,也是成長背景的寫照,從小父親管教甚嚴,是標準的「強硬大家長式教育」,他對爸爸畢恭畢敬,就像叔叔伯伯阿姨對阿公的翻版,長大後他學習藝術,但傳統的教育告訴他藝術是有「標準」的,畫得越像越接近完美,而他也曾經認同,直到他在大學他遇到了藝術啟蒙:杜象,才有所改變。在當代每件藝術品都是手製且精緻,唯獨杜象買了個白色小便斗,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展現藝術,這樣的啟發使蘇仰志設計自己的一套課程,告訴學生藝術沒有標準,帶領學生打破思維框架,找到自己認為的美。例如有堂課叫做「畫一條線」,學生們有的用腳提筆、有的折有的割有的拿給車子輾,甚至有個學生讓紙被資源回收收走,他說再要回來的廢紙是最自然的直線。
這樣的教學模式充分呈現在雜學校的展場,攤位的唯一選擇標準就是多元,不論是AI應用、性平教育、原住民共學、教育科技(ED Tech),甚至是教科書的美感,主體是什麼都無所謂,此外不論是體制內體制外、實驗學校、線上教育平台或其他管道都不拘,也因此所有最新最意想不到的創新「教育」同時出現在這個展場,也成就了一年一度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的美名。

來源圖片:雜學笑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zashare.expo/photos/a.1383790584983543/1383790608316874/

教育初衷
引述今年二月底,蘇仰志在HowNow的訪問:記者問,什麼是體制外教育?他答:「尊重你的選擇,問你想要怎麼過你的生活。」以往若要翻轉人生,不外乎好好念書、乖乖上大學,但這個基本套路早已被時代擠出場外。他常在各國教育論壇現場分享雜學校的經驗,他說:「以前在演講獎中提到,臺灣的教育是亞洲最先進的,臺灣觀眾都會露出滿臉問號」他接著說:「教育的本質是尊重個體,而這不正是自由民主、多元包容的精神嗎?說臺灣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,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。」
在多數文章中,蘇仰志反覆強調教育應該以「人」、「社會」為主詞,雜學校第一屆的主題更是「乖乖做自己」,這也是本次專題欲探討之主題「翻轉教育」,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會著重在體制外的實驗學校,在此之前,欲強調不論體制內、體制外的教育都在進行革命,從政府、學校、老師到學生,每個人都是革命者,不論是108課綱還是體制外教育、創新教育,都可以看到未來教育的趨勢為把重心放回個人,我想2019年雜學校的主視覺便是最好的說明,把孔子放到現代他還會想教書嗎?也許他心裡真正想做的是個芭雷舞者、亦或是太空人,這是未來教育的趨勢,也是體制外教育的成立初衷:「拆掉框架、探索自我與社會。」

圖片來源:雜學校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zashare.expo

資料來源:
1.HereNow:雜學校學什麼? 臺灣未來教育又是啥物碗糕?──訪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
https://www.herenow.city/zh-tw/taipei/article/zashare/

2.親子天下-翻轉教育
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2892

3.方格子-雜學校校刊
https://vocus.cc/zashare/5f279081fd897800014ab0ff

Facebook Comments